比如摇滚之于写作-《莘野记》
第(2/3)页
被姐姐这犀利深刻的话一骂,我倒是瞬间清醒了。
我在班里朗读《我的中国梦》这篇征文结尾高呼——
“国为重,家为轻;科学最重,名利最轻;五年归国路,十年两弹成。
今天,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富起来、强起来,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,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巨匠的无私奉献,是他们挺起了中国脊梁!
每一代逐日移山的青年,都有自己奋不顾身的热爱。我的中国梦是当一名作家,滚石上山,爬坡过坎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凝聚正能量!”
这一刻,场上场下,所有人的一腔爱国热忱达到了顶峰。
可是这篇征文投入了比赛的信箱之后却杳无音信。
我知道自己的文笔还是差,老师鼓励我:“没有人生来就有写作的天赋。好的文笔都是长年磨砺出来的,接纳自己的不足,然后启程,就是最好的开始。”
于是,我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征文比赛之路。
我遇到过许多截然不同的命题,有写环保的,有关五四运动的,还有中美贸易战的时事,以及对未来数字科学的畅享。
我需要克服那些知识盲区的困难和创新的挑战,在课外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查找资料和反复推敲,我还需要面对外界的压力和自我的质疑。
我没有放弃,也没有退缩。我用七年的时间,参加了七次征文比赛。
比起屡战屡败,我更喜欢屡败屡战这个词。
每一次都比上一次更增加经验,每一次都比上一次更接近目标,每一次都比上一次更坚定信念。
最终,在2018年5月,我的作品《窗外寻影》在第十六届“叶圣陶杯”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中荣获三等奖;
接着2019年,我在“新锐作文杯”现场决赛中写的《奇迹,从这一刻开始创造》荣获高中组三等奖。
人生总是需要那么几个石头,投入平静的心湖,荡起层层涟漪,继而掀起自身能量的海啸。
在复读的那一年,学校要出书刊,老师鼓励我们积极投稿,题材不限。
如果写好了,这将是我第一篇印在书上的文章。
我应该写什么呢?
在知道这个消息的前两天,我刚参加完科技论文的征文比赛。
跟我一起参加征文比赛的同学便直接交了那一篇,她也建议我这样,毕竟短时间内很难再写出一篇新的。
的确,之前那一篇科技论文已经为此绞尽了脑汁,使出了浑身解数。
但是,我的灵感真的就此枯竭了吗?
晚上放学的路上,我一直低着头在冥思苦想自己还有什么可写的。
突然注意到前面的父亲穿着深青布棉袍,蹒跚地走到铁道边,慢慢探身下去捡地上的废纸扔回垃圾桶,起来之后的步子却变得一重一轻。
“父亲是什么时候摔了一跤?”
“不是,老毛病了。”
父亲每天起早贪黑接送我,我居然从来没有发现他的老毛病。
我看了看手表,还有十分钟就要到十二点了。
如果我没有复读的话,父亲这时应该是在暖和的被窝里安然入睡了吧。
是长期在校门口久站冻伤了膝盖,还是父亲年轻时做苦力活落下的病根?
深夜的我,辗转难眠。愧疚好似一种罪过,让人害怕面对,想要逃避,却又无法摆脱。
思绪在混乱的大脑间反复游走,愈发沉重的身体在无言中反抗。
梦境的深处,我的父亲正用牛拉犁耕地,他的双肩弓起,像是一张在垄沟和犁柄间鼓满风的帆……
第二天清晨醒来,我便是清晰地知道自己要写什么了。
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风景,宽阔笔直的公路上,一辆辆车子的倒影被风打乱,路旁的风景还来不及看,就倒退不见。
写作如捕风,风是无秩序可言的。
在路途中,意外随时会出现的清风如同禅修般,可以带你回到心灵的荒野,让你看见广阔的苍穹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