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3.日夜-《莘野记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来往菜店的人也挺有意思的——

    有三五天才出来屯粮的独居老人,也有和蔼的中年叔叔每次都让我随意给他称两块的面条;

    有抱着泰迪狗来采购的年轻女孩,还有喜欢吃绿豆糕的外国小男孩;谨遵家里要求准时来买烧卖皮的大叔……

    八点至十点这个战国期,人潮汹涌,手脚都忙着打仗。

    天网恢恢,疏有一漏,就会收到一句亲切的上海话:

    “小姑娘,侬是不是脑子不好啊!”

    她们买东西算账比我这个新手还快,老人基本都会用智能手机扫码支付。

    无疑,上海人普遍学历素质高,商场的柜员能流利地交谈四国语言。

    菜店里的同行大都来自浙江ah河南四川,上海土著此时正惬意地享受生活,她们会有一种藐视外地人的姿态也不足为奇。

    后面的人在催,前面的人急着走。

    这时候折返回来一个老阿姨,手上还摊着几个包破了皮的虾饺在旁边嚼舌根,还从小馄饨皮上抖出来了一手面粉给我看。

    她那一口晦涩难懂的上海话更是让人烦躁,我只好把那一块钱的混沌皮钱退给她打发她走。

    (隔天,她从店前路过,我妈妈才给她解释清楚,小馄饨皮薄肉不能包多了,每张皮上都要扫淀粉才能防止粘黏。)

    上海人的口味之挑剔,宁愿买最贵的手工春卷,也不将就一口廉价的速冻春卷;

    每天送去南角亭的面条,都要先煮一碗起来检验,软硬干湿,一点差池,陈老板都会退还要求重做。

    老板结算的时候却也爽快,做事雷厉风行,为人义气守信,爸爸也最喜欢与这家面馆合作。

    也正因为老板对面条口碑的精益求精,门前的食客才络绎不绝。

    最让我羡慕的还是那出双入对的退休老伴,奶奶在前面仔细选菜,爷爷推着小车跟在后面拿菜。

    再喧闹的菜场她们也不过是闲庭漫步,微风不燥、阳光正好……

    十点零三分,爸爸回来开始做不带碱的手工切面。

    面粉阵阵,与搅面机的轰鸣声交织一片。

    父亲十指皲裂而不自知,冬天的寒风凛冽,面粉更是咬人。
    第(2/3)页